修會歷史

一個土生土長的國籍女修會

寶血女修會,生於斯長於斯,在過去百年來,與香港人的命運,早已緊密相連,我們不但參予、分享著香港社會的種種變遷,而且亦親身見證香港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發展與演變,深深體會到香港人的喜樂、希望與焦慮。我們與香港人一起經歷過日戰的慌亂、殖民地的生活、難民潮的時代 、回歸祖國、非典型肺炎爆發、金融風暴、社會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等。此外,香港既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身為華人修道團體,我們的命運亦與神州大地連成一體,中國土地上每一個變遷與運動,都觸動著我們團體的心靈與脈搏。

修會在成立之初,即透過各類使徒工作,致力宣揚福音、服務人群,以彰顯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無盡的愛、傾流寶血,自我犧牲的精神,達致天、地、人共融合一。這些工作包括:堂區傳教、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在過去的百年間,我們從事各項的使徒服務,與弱小者同行,因應社會的需求和變遷而不斷轉型。

寶血會的歷史,與香港、中國、世界的歷史是息息相關。寶血會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在於自己身上,天主對我們團體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叫,以及我們所作的回應,所作的服務,都該放在天主永恆的愛的救恩計劃來了解,放在普世教會的幅度來解讀。

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主就在香港播下了寶血會這顆小小種籽,這株幼苗繼續在天主的恩寵和助佑下逐漸茁壯成長。

1860年

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首批六位意大利修女來港服務。

1861年

兩位中國女青年,譚瑪達肋納及譚亞納 進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成為她們傳教上的好助手,吸引很多中國女青年加入,組成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第三會」 ,當時人稱之為「寶血會」姑娘﹙「姑娘」是當時人對修女的稱呼﹚,分享嘉諾撒修會 仁愛的精神-特別與弱小者同行,尤其為中國婦孺傳福音,展開各項社會服務,如興辦中文學校﹙擔任義務教師﹚、孤兒 院﹙照顧孤兒棄嬰﹚、診所、探訪家庭及走遍偏僻的鄉間為中國婦女們及兒童們傳揚基督喜訊,足跡遍及廣東沿岸外,更深入內陸至湖北省的漢口等地。這群默默奉獻的「寶血會」姑娘懷著耶穌基督寶血仁愛、捨己為人的精神,同時又特別注重中國人的傳統和精神,懷著中國女性簡樸、勤勞、善良、溫順、堅毅的精神,發揮母性的特質,以生命孕育生命,不辭勞苦地為有需要的同胞服務,尤其為中國婦孺作出獨特的貢獻。

20220512115624774 0001 複製 scaled e1652334645377
圖1. 第三會修女打理筲箕灣中文學校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惠贈)
20220512115536980 0001 複製 scaled e1652336919501
圖2. 第三會修女教授要理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惠贈)

1861年

8月1日,兩位中國女青年正式進行入會儀式。她們熱誠地向中國婦女傳福音,並擔任中文學校的義務教師。1862年11月11日,穿會衣,進入初學,1863年12月25日宣發初願,成為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第三會 -「寶血會」的首批成員,其後加入者眾,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第三會的出現,正是耶穌寶血女修會新生命的萌芽。

按嘉諾撒院長修女Lucia Cupis的記錄寫道:「譚瑪達肋納和譚亞納一直十分努力工作。瑪達肋納花很多時間在學校,孤兒院和道理班;她不知疲倦,隨時候命,她關注女青年的神益,且受到學生的喜愛和尊重。亞納是一位非常聰慧和有條理的女青年,負責照顧孤兒,與孤兒相處融洽,能照顧他們的生活需要和休閒活動。」因為譚瑪達肋納和譚亞納都是謙虛而忠誠地履行職責,並「有效地維持中國的傳教使命」。國籍第三會修女繼續照顧嘉諾撒修會的孤兒院,讓院裡的中國女孩接受基本教育。

1872年:高神父探訪中國大陸的農村,這些都是第三會服務的地方。在他訪問之後,對第三會有極深刻的印象:「這些修女們所做的善事是無法估量的。她們謙虛、專注、虔誠,從一個村莊傳到另一個村莊,教導女孩和婦孺,為她們準備洗禮…她們總是遵守法規,並嚴格地遵行。」

1890年

9月17日,香港代牧區高主教﹙Rev. Mgr. Timonleon Raimondi﹚頒令批准嘉諾撒第三會之規章,讓國籍修女們遵行。

letter 2

1894年

廣東發生嚴重鼠疫,傳播至香港,當時醫療設施不足,社會民生貧困。在這期間,香港政府呼籲市民參與各醫院的志願工作 ,有不少神父和修女自願照顧病患者,嘉諾撒修女與第三會修女均奮不顧身,結果嘉諾撒有兩位修女染上疫症死亡;而第三會修女Anna修女也在1894年8月3日染疫死亡;此外,第二位入會的譚亞納修女亦因染鼠疫於1901年11月29日逝世。

1900年

八國聯軍入侵,滿清政府積弱,發動憲法改革。義和團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拆毀鐵路,焚燒教堂,炸毀外國使館,殺害外國駐兵、教民及傳教士,迫使很多內地人民及西方人士逃到香港暫住,頓使香港人口迅速增加。教會和修會不斷收容難民,照顧孤兒,給飢餓者食物,為無衣者蔽體,為失學者提供教育。

1919年

教宗本篤十五世頒佈擴充傳教事業的「夫至大」宗座牧函,提倡本地教會應有本地的聖職人員,本地的修會及傳教時應尊重當地文化的原則。

1922年

師多敏主教﹙Rev. Mgr. Dominic Pozzoni﹚基於通諭的精神,向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長M. Pera提出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第三會從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屬於本地教區的國籍女修會,定名為「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或簡稱「寶血女修會」。師主教委任譚加辣修女為首任總會長 (會祖) ,當時共有修女三十六名,初學生七名。

4﹒會祖與前輩修女20年代﹚
圖4. 會祖修女與前輩修女 (20 年代)
5﹒修會初創期﹙20年﹚主教借出的居所 scaled
修會獨立後 主教借出的居所

1922年

一位平凡的女子譚加辣,懷著一份不平凡的使命與精神,領導著一群年青修女,在香港教區師主教的指導下,並在嘉諾撒女修會的扶掖中,獨立成為香港第一個國籍教區女修會。 「寶血會修女,縱然生活艱辛,生活朝不保夕,沒有足夠金錢,作為她們日常生活的使用,和未來發展所需,還要為服務周邊人的需要而籌謀,但修女們繼承譚加辣修女的訓勉--就是自我《犧牲》的精神。」 修女們深受會祖譚加辣修女身教言教的仁愛、謙卑和勤奮的精神感染!當時,她們表現出謙遜的「服從」,修女們認為:「謙遜」和「服從」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這正是她們所追隨的基督自己走過的道路。「服從」,除了使修女遵守修會團體的一切紀律,維繫團體團結一心攜手同行,尤有要者,就是以確保服務的有效性、完整性、喜樂性和永久性。修女們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汲取智慧、靈氣、力量,勇敢承擔生活上種種困難和挑戰!全然承順主旨,毅然踏上征途……

letter 1
1924年10月27日香港主教致函羅馬傳信部報告香港教區之年報,其中第4項是有關寶血女修會「…4.這些中國修女獨立至今已有一年了,她們共有修女35 人,初學生4人。她們有些從事教育,另有一些則下鄉教道理,遺憾的是她們大部份健康都很差。…」

獨立後的寶血會,幸蒙師主教鼎力相助,借出西灣河十字徑幾間石屋,作為臨時修院及學校之用,但屋宇過於破舊,且年久失修,住了不到兩個月,就坍塌了!於是便遷到箕箕灣暫住。

獨立後,香港教區主教即派遣修女往香港鄰近的鄉村傳教,如寶安、惠州、海豐、汕尾等地的大小農村,二人一組擔著「蘿頭」,嶺過嶺、村過村地,走遍各村落探訪教友,並為婦女和兒童講授天主教教理,共同祈禱,實行愛德工作,撒播信德的種子,同時亦教導婦女縫衣、補綴、冷織等,為窮鄉僻壤地帶的村民服務。她們從教會賺取很微薄的收入,就將這些金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修女們在嘉諾撒第三會時代,與嘉諾撒修女並肩照顧貧窮孤寡、協辦學校,累積了不少寶貴的辦學經驗。修會獨立之初,儘管生活在極艱難的環境中,在聖神的助佑下,前輩修女們已非常具先知性,為回應當時社會的需求,在1922年9月,已率先在西灣河臨時修院內興辦「正教學校」。翌年,1923年,在九龍深水埗南昌街租用平民樓宇,開辦「德貞學校」﹙即《德貞女子中學》、《德貞小學》及《德貞幼稚園》前身﹚,其後,亦在港九不同的地區設立學校,廣收學童--特別是辦義學、女子教育,教育兒童及青少年,期盼播種信仰、希望和愛的種籽,將基督的喜訊傳給他們,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923 正教學校師生與修女合照 scaled
1923 正教學校師生與修女合照

從1922年至1941年這廿年間,因應社會需求,修會不斷在港九各區開辦學校來栽培草根階層、勞工階層的兒童,共計有十間學校 (《正教學校》、《德貞學校》、《德嬰女校》第一、第二分校、《道志女校》、《正風中學》、《德仁女校》、《德聲女校》、《德嬰第三分校》、《德嬰女校》)。

1929年

1929年6月7日香港宗座代表恩理覺主教 Bishop Henry Valtorta 根據羅馬發出編號1792/29 頒發法令正式宣報香港代牧區之寶血女修會正式成立。恩主教同時運用由傳信部所賦予之權力,追認一切已發之聖願及無效之措施。 1929年6月27日全體修女由西灣河臨時修院遷至新落成之深水埗元洲街現址母院。恩主教於7月1日主持新院祝聖禮。

111 e1647575167938
深水埗母院
Tak Ching School scaled
在母院旁 地下為 寶血堂 (深水埗堂區) 樓上為 德貞學校 及 修生宿舍

天主的旨意高深莫測--寶血會扎根於「深水埗」!

按當時香港教會的福傳發展計劃,寶血會修女被派往九龍半島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深水埗」--貧窮和勞工階層的聚居地,這裡有很多牧民工作的需要,許多福傳服務發展的可能性,等著寶血會修女去回應 ……。

會祖譚加辣修女,致力在「深水埗」為修會建立一所永久的修院,這座修院,不但成為寶血會修女的立足點,讓寶血會修女在這裡安頓下來,更是讓她們在這裡奉獻自己,展開她們的慈善工作,為街坊鄰里服務。

幾經艱辛,終於1929年,我們在深水埗元洲街有了自己的修院--母院,然而,會祖修女,卻無份入住,她於2月11日安息主懷,回歸永恆的父家了!她的離去,在修會的歷史中迎來了另一個階段開始!

直到今天,《母院》的所在地--深水埗--仍是香港最貧窮、最草根的一個社區,一個世紀以來,修女們默默地在這裡奉獻自己,傳揚主愛的喜訊,為區內貧苦大眾服務,這也標誌著修會的獨特精神和使命,就是特別選擇與「弱小者同行」--懷著十字架上基督的慈悲大愛,願意委身為社會上最貧困、最弱勢的一群服務。為他們提供教育、醫療、各項社會服務,默默地與草根階層一起歷經生活上的甘苦,喜樂地迎向一切困難挑戰。

1932年

當時民生困苦,社會上出現不少棄嬰,修女們在深水埗母院地下,設立診所和孤兒院,為街坊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照顧貧苦患病的兒童,在院內收容孤兒棄嬰,又設嬰兒門診部﹙附設了嬰兒醫院﹚,贈醫施藥。修女們手上的資金,不敷應用,需由她們到鄉間傳教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來維持這些愛德工作。

20220104115603144 0001 scaled
深水埗母院地下,設診所及孤兒院,贈醫施藥
18﹒傳教修女在江門傳教
修女兩人一組,下鄉傳教,與江門的傳教士和教友合照
1932 scaled
修女與惠陽淡塘的神長及教友合照 (1932)

1937年

1937年,夏,寶血醫院落成。

scaled
寶血醫院
1
30 年代末,寶血醫院嬰兒部

1934年8月,恩理覺主教得到香港政府批准在深水埗興建一間醫院,而這個使命自然就放在寶血會修女的肩上。然而,對寶血會來說,1934年這個年頭,原來是困難重重的一年。這一年修會背負更大的財政赤字,為港幣3,359.58元。事實上,上個世紀30年代,寶血會的財政狀況極度嚴峻,年年受著財赤的困擾,但修女們縱然困難重重,仍迎難而上。

1937年,寶血會修女在深水埗這個低下階層社區開辦寶血醫院時,正值是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

1938年,香港的社會狀況急劇惡化,修女們繼續向那些窮苦家庭,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和藥物,「贈醫施藥」,收容孤兒棄嬰。

縱然在艱難的環境中,修女們仍然堅持著靈命的發展,擁抱著對主堅定不移的信德和在團體內的互相支持,使她們在艱辛中能繼續投入各項愛德的服務。

到了九零年代初,因大量醫務工作修女的退休,而需要把管理工作交由明愛管理。退休的醫務修女大部份轉為從事院牧工作。

1939-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軍佔領關島、香港及南洋各地,接著佔領河南、湖南、廣西等地。

1941年

聖誕節,香港政府向日本投降,日治時代開始。

1942-1945年

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市民失去人身自由,日本軍政府強迫華人出境,數量約佔香港人口六成。糧食短缺,日軍配給每人每日六兩四米。市民被迫以樹葉、草根、花生麩來充飢,更出現了人吃人事件,街頭遺屍無數,教育事業大幅萎縮。無數居民,尤其是婦孺,湧到教堂或修院避難;神父和修女忙於照顧這些戰爭難民,分發食物給他們。

日佔期間,所有學校都因戰亂被迫停辦,除了在深水埗母院旁的《德貞女子中學》獲准繼續教學工作並存在至今,當時校內的校長、教師、清潔工等均由修女擔任,沒有聘請員工,從未有過如此眾多修女同心協力服務於同一機構,是一個很動人的見証。戰爭期間,寶血醫院收容受傷平民,淪陷後日軍佔用寶血醫院,育嬰與醫務被迫停頓,修女設法另撥修生飯堂作收容棄嬰之用。鑒於戰事中斷生計,修女以養豬種菜勉強維持生活,然育嬰及各慈善事業不能中斷,因而修會被迫變賣修院內雜物傢俱,以謀取孩子們的生活所需,幸賴天主的眷顧及善長的襄助,養育孤雛的使命得以在困苦艱難的境況下持續。由於糧食缺乏,本會疏散一些修女往內地工作,另一些遣散往澳門,幸得神長協助,擔任聖若瑟修院伙食管理及清安醫所醫務,並照顧貧民住宅之孤兒。澳門會院之設立由此產生。

在日治期間,修女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惶恐中,飽受貧窮的煎熬。在最微薄的物質供應下,仍然不懈地為近人服務,在日軍高度的監控下,很多人在這片土地上,別無所求,但求生存而已,在這些艱難的歲月中,修女們靠著信德和民眾一起苦撐下去。在深水埗母院,她們奉獻自己,教育幼童,同時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援。國籍修女們在香港耐心等待黑暗之後的光明,終於黑暗的隧道在1945年到了盡頭,寶血女修會和民眾一起迎接光明的來臨。

scaled
在澳門照顧孤兒
13﹒40 50年代寶血醫院嬰兒部
40 - 50年代,寶血醫院嬰兒部

修女對戰後的將來有無限的期盼。堅信上主在困難中保守她們,亦會帶領她們逾越迎接光明的來臨。經過戰火的洗禮,修女們操練得更果敢、堅決,團結一致地朝著目標而奮鬥。以深水埗母院為團結的核心,迅速地回應當時社會的需要,向四周提供比以前更多的服務。

由於戰亂時摧毀所有學校,只餘德貞中學,鑒於人力物力,修會集中會力擴展德貞校務,興建新型校舍,開辦高中和平民夜校,學生總人數增至三千人。

寶血醫院也逐漸復原工作,並添置新穎器材,設備較戰前更完善。那時香港社會百廢待興、貧困遍地,初到港的難民縱然身體不適,也不願住院,因捨不得停工而丟去微薄的工資,醫院為新來港的患病難民免費治病,除了門診部贈醫施藥外,連住院的亦有部份減免。市道蕭條,家長無力撫養小孩,而女孩是首先被丟棄的,警察也不時抱來在街上拾到的病孩,棄嬰數目激增,幸得海外熱心人士﹙巴黎神聖嬰孩善會﹚的贊助,但醫院地方不敷應用,加上病人倍增,修女們考慮要另謀他處充作孤兒院。

此外,修女們繼續兩人一組到各鄉村堂口,遠至偏僻的新界鄉村,如西貢、元朗、粉嶺等地及附近鄉郊傳福音,教授基本教義。

1945年

修會於灣仔道辦校,名為《德貞第二女子中學》,即:《寶血女子中學》、《寶血小學》及《寶血幼稚園》前身。

1945 寶中
《德貞第二女子中學》,即:《寶血女子中學》、《寶血小學》及《寶血幼稚園》前身

1949年

戰後,元洲街125號,創辦《德貞平民夜校》,該校於1971年,遷往青山道101號德貞中學校舍,改制為《德貞女子英文夜校》,至1985年8月結束。

1951年

戰後,棄嬰數目激增,地方不敷應用。為繼續回應當時社會的需求,獲政府撥地於九龍元洲街123號興建孤兒院,擴大收容棄嬰。同期,修會亦於新界粉嶺覓地興建孤兒院,二者同於1952年落成,展開新的服務里程碑;年齡稍長的孤兒遷入粉嶺,年幼的仍留在深水埗。修女們教幼童們讀書識字和做女紅手工等,學習禮貌、守紀律,他們在修女們的管教下,均能接受正常教育和生活上的技能。﹙深水埗孤兒院後因孤兒人數減少,改為日間托兒中心,即《寶血托兒所》,解決了深水埗區就業雙親照顧子女的困難。時至今日,該院舍隨社會的發展而改善服務性質,成為《寶血幼稚園暨幼兒園》,繼續為深水埗基層市民服務。﹚

1951 教導孤兒 scaled
修女教導孤兒
1951 修女教導孤女學編織 e1653525864943
修女教導孤女編織

1959年

於粉嶺創辦《寶血會培靈學校》,並於2009年,在校內擴建六課室及特別室,推行全日制。

1960年

接辦元朗崇德英文女子中學,1961年本會退出服務。

1961年

60年代,隨著香港社會轉型,孤兒逐漸減少,但因家庭問題得不到適當照顧的兒童及青少年增多,本會又再因應社會的需要,服務也相應轉型--孤兒院轉型,寶血孤兒院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寶血兒童村」,服務的對象是3至18歲的女孩子;兒童村改建成十間小型房舍,以家庭模式照顧女童,亦由過去修女獨力經營改為香港社會福利署資助,並以家庭模式運作,懷著修會一貫的服務理想和宗旨,不但提供住宿服務,更重要的是透過同行臨在、個別輔導,團體生活、以及為身心成長發展的各項動靜活動與靈性生命的陶成,使孩子們能在一個充滿愛心、關心與支持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盼望能夠培養出有愛心、有責任感,並懷有遠大理想的年青人,深信她們將是未來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的柔性力量。一個女孩子,就是未來的母親、一個家庭的中心,是塑造生命的力量、改變未來世界的力量;我們有幸與她們並肩同行走一程,鼓舞她們的生命,創造她們的未來。幫助她們健全人格的陶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對人類社會的使命感,能夠成為未來改造國家社會的一股新生力量。

.bmp
女童上學前在聖若瑟像前祈禱

1962年

於荃灣創辦《寶血會德貞學校》,該校於1984年從大窩口,遷往綠楊新村,易名《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分上、下午校,後因政府推全日制,上午校於2009年遷至新校,成為《寶血會思源學校》。 1962年,本會於澳門開辦《公進小學》和《望德女中》,分別於1967年及1973年停辦。

1963年

澳門主教委托本會接管《聖德蘭學校》至今。在澳門,修女除了在學校服務,亦有被派到堂區協助牧職工作,後因修女年邁則改為福傳義工。 1963年,六零年代,正值台灣教務蓬勃之際,台灣的主教均希望國籍修會到台灣襄助福傳工作,本會應當時台南教區羅光主教誠邀,徵得香港教區白英奇主教之同意,並向羅馬教廷傳信部申請;終於在1963年7月得羅光主教大力協助,本會率先派遣四位修女前赴台南縣善化鎮開辦寶血幼稚園,並協助堂區之福傳工作,而善化縣的服務成為本會在台灣服務的第一站,時至今日,修女仍繼續辦學、堂區牧職、信仰及靈修培育…等。

1963 修女到台灣 1
第一批被派到台灣的修女
1963 台灣 2
在善化鎮辦幼稚園

1964年

於台北開辦《台北寶血幼兒園》,至2001年,委托耶穌會管理。

1965年

於高雄鼓山開辦寶血幼稚園及診所,至1969年結束。

1966年

教育司署批地給香港教區辦學,由本會承辦籌建《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1966年落成,1969年祝聖禮及開幕禮。 1966年,開辦《台南寶仁幼兒園》。

2

1967年

開辦《台南寶仁小學》

1968年

開辦《華富村寶血小學》,於2000年,上午校獲分配到海怡半島新校,成為《海怡寶血小學》,下午校原址改為全日制。

1969年

於元洲邨開辦《寶血會嘉靈學校》,1999年,因房署重建屋村,遷往海壇街新校舍。 60年代,寶血會修女的足跡,遠至台灣及澳門。耶穌寶血女修會經歷很大的蛻變。在這十年的變革中,修女在各方面努力尋求變革、力求進步,不斷提高她們在教育和職務上的資歷和水平,俾能切合社會的需要。

1971年

開辦《德貞英文夜中學》﹙前身《德貞平民夜校》﹚,於1985年結束。

1973年

開辦《荃灣寶血會德貞幼稚園》,1981年由荃灣大窩口邨第一座天台,改遷第十一座,1984年因屋邨拆卸重建結束。

1973年,於何文田創辦《金禧中學》,1977年由香港教區接辦。

70年代,修會繼續管理各地區不同的學校,修女認為學校是一個最好傳播信仰種籽的園地,寓教育於福傳工作中,將基督的喜訊傳給學生們,並培育他們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全人均衡發展。學校不是一間機構或公司,而是宛如一位人類的母親;一位母親的使命,就是孕育生命、塑造生命、滋養生命,這是愛的工程!教育的真正意義,是生命的改造,心靈的陶成。學校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的通傳,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觸動生命。「公教教育的任務是:按照耶穌基督身上所反映出來的完美人性特質來雕塑人。」教育是延續創造天主肖像的神聖工程。

1986年

修會應加拿大滿地可華人堂區主任司鐸及主教的邀請派遣修女前往該地服務,至2007年9月結束。 80-90年代,修女除參與教育、醫療、社會服務和牧民工作外,也有修女於聖神修院教授神學、擔任夫婦及教友培訓等。有些於教育前線退下來的修女轉為校監或加入校董會繼續貢獻。此外,退休的醫護修女也轉為醫院牧靈工作,探訪及陪伴病人。

1986 修女到加拿大 scaled
1986年修女被派到加拿大華人堂區服務,姊妹送機

2000年

本會於粉嶺開展靜院服務,提供一個靈靜的環境,讓人的身心靈在繁忙生活中安靜下來,與天主相遇,被聖神觸動,深化信仰,至2009年暫停服務。

2014年

為更配合兒童們身心靈成長的發展需要,修會為兒童村興建多功能中心及籌募捐款,多功能中心是一座以不同藝術媒體,作為輔導介入方法的活動中心,如:舞蹈、戲劇、音樂、遊戲、繪畫、……甚至接觸大自然,希望讓她們透過這些活動,得到心靈的提升和治療,得到自我肯定、人格成長和全人的發展。多功能中心於2015年底落成,邀請湯漢樞機主持祝聖及揭幕禮。

1
2

2015年

重新開展《寶血靜院》服務

ea22522d b775 467a b754 9f48f5ee4c91 1 e1653965886383
寶血靜院
DSC01068 scaled
靜院祈禱室

2016年

《德貞小學》結束,完成歷史使命。 修會按德貞幼稚園未來發展的需要設計及興建 《德貞幼稚園》新校舍,2020年落成啟用,除提供優質的幼兒教育外,更標誌出修會的精神和使命--繼續寶血會在深水埗區的服務見証。新校舍的設計,希望能喚起學生的感官進行學習,宗教元素滲透其中;在保存過去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也注入新的教學思維,以兒童為中心,遊戲中學習,透過五官刺激感受來進行學習,從而接觸到價值的培養,鼓勵兒童創新、探索精神,建立自信,促進身心靈的健康成長發展。

103290 937198
德貞幼稚園新校舍

籌備及建設《寶血田園》,期望田園讓來訪者能從身體感官出發,走進內心世界,經驗從知性到心性,再進到靈性生命的旅程;重新整合和深化人與造物主、與大自然、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獲得身、心、靈治癒和整合,體會天、地、人共融合一。《寶血田園》於2021年開始服務。

8D0A4446 scaled
寶血田園 靈修花園入口
8D0A4204 scaled
寶血田園活動 參與者一起在開墾的田畦撒種子

傳承與創新

修會是為教會、為社會的需要而存在!創會初期,修會的神恩和使命,非常清晰而又具體地表達在使徒工作上;前輩修女們甚具先知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因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要--透過下鄉傳教、辦義學推動平民及女子教育、興建孤兒院及收容孤兒棄嬰,以及在醫療上的贈醫施藥……等服務,具體地表達出與貧苦弱小者同行的精神,反映及見証十字架上耶穌基督愛的面容。

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社會轉型的挑戰,我們的使徒服務也相繼需要轉型。自修會初創至上一個世紀,為回應那個時代香港社會的需求,是修會蓬勃發展教育事業的高峰。但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這個大時代的新環境中,修會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把住時代脈搏,調整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開拓新的使徒服務方向,為更能回應今天社會的需求,深盼能夠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更生動有力地表達出修會的精神和使命!

為迎向未來,我們開展新的使徒服務:靜院、田園、網絡福傳。


百年修會的歷史交織著每一位修女生命的奉獻;每一頁、每一步,都見証了天主愛的足跡。這是我們團體的共同回憶,也是整個修會寶藏之所在,是會祖和前輩修女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需要我們繼續去保存和發揚這珍貴的祖傳!同時,也要求我們在每一個時代裏,繼續以我們的生命去豐富它的內涵,繼往開來地,將修會精神和使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期盼更多的女青年加入我們的團體共同攜手匯聚成修會歷史的長河。每位修女的歷史,編織著修會的歷史,交織著天主的恩情厚愛……。上主是歷史的主人,是祂親自牽著我們的手去繼續編寫未來……。